非遗工坊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项目申报条件程序

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项目申报条件、程序等内容整理如下,四川各地想申报优秀非遗工坊有不明白的可随时咨询:

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项目申报免费咨询:

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项目推荐条件

优秀非遗工坊推荐对象为,在全省范围内依托非遗代表性项目或传统手工艺,开展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当地人群就地就近就业的各类经营主体和生产加工点,在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带动就业增收、巩固脱贫成果及助力乡村振兴工作成效突出、社会效果良好、人民群众认可度高,具有示范性、代表性、标杆性,推荐条件如下:

政策补贴

(一)基础条件良好。有建设、经营非遗工坊的牵头企业、合作社或带头人等,管理规范,社会公信誉良好,无违法违纪行为。连续运营时间在3年以上,经县级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部门认定为非遗工坊。已经认定的50家省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符合条件的可纳入推荐范围。

(二)积极推动非遗保护传承。坚持非遗核心技艺的保护传承,开展非遗相关技能培训,积极培养非遗传承发展后继人才,提升非遗工坊从业人员的整体水平。吸纳传承人参与教学、生产活动,提升非遗保护传承活力。积极参加非遗传承推广活动,带动当地人民群众广泛参与非遗保护传承,对相关非遗项目保护传承做出积极贡献。

(三)创新实践取得较好经济效益。积极开展创意设计、材料工艺、推广销售等环节的创新实践,挖掘非遗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思想智慧和实践经验,丰富非遗的表达方式,深入推进文旅融合发展,提供符合当代价值观念、艺术审美需求的文化产品和服务,推动非遗融入现代生活。利用线上线下多种形式开展非遗展示销售活动,拓宽销售渠道,产量、销量达到一定规模,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较好促进作用,

(四)承担社会责任注重社会效益。结合当地实际和群众需求,提供较稳定的居家就业或灵活就业岗位,开展生产技能培训,带动脱贫人口、农村低收入人口、残疾人等参与就业。在经济效益不断提升的同时,积极参加各类公益活动,助力参与生产的群众稳定增收,在当地巩固脱贫成果、乡村振兴工作中发挥积极作用,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五)具有适应市场的生产经营模式。针对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地域人口状况,结合当地非遗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探索合适的非遗工坊建设运营模式。具有成熟的产品市场化运作模式,推出一批设计、制作水平和整体品质较好的产品,符合人民群众当下审美和生活需求。恰当运用现代生产技术和管理方式,提高订单派送、产品生产效率。积极开展知识产权保护,持续培育非遗品牌。

(六)具有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保障。当地政府高度重视,制定非遗工坊扶持政策,形成稳定、长期的保障机制,在相关经费、政策方面给予支持,鼓励支持非遗工坊进景区、进特色街区进行销售,支持非遗工坊提供体验、研学等旅游服务。积极吸引院校、企业、金融机构等社会力量参与,为非遗工坊提供资金和金融支持,形成多方共建合力。

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项目评选程序

(一)市州初选。按照逐级申报的原则组织实施,各县(区、市)文化和旅游部门牵头,组织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行政部门对本地非遗工坊进行初步考察后,填报申报材料,向市(州)级文化和旅游部门提出申报。各(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会同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等行政部门进行初选,形成推荐名单,将申报材料报送至文化和旅游厅。各市(州)推荐数量不超过认定非遗工坊数的10%,不足10家的,按1个名额计算。

(二)评选公示。文化和旅游厅会同财政厅、人力资源社会保障厅、省乡村振兴局等相关部门组建评审委员会,对优秀非遗工坊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对确有必要的进行实地考察,形成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候选名单,对入选名单进行公示。

(三)正式发布。经文化和旅游厅厅务会审议后,确定四川省优秀非遗工坊名单,正式向全社会发布,并向优秀非遗工坊授牌,组织新闻媒体进行宣传推介。

(四)考核评估。结合非遗工坊年度信息确认,由县(市、区)文化和旅游、人力资源社会保障、乡村振兴部门连续3年对优秀非遗工坊组织考核评估,市(州)文化和旅游部门汇总审核后报文化和旅游厅备案。文化和旅游厅采取资料审查、现场考核、专家组暗访、第三方评估等方式,组织开展抽复查并公布考核结果。对连续2年考核不合格的,予以摘牌,视情收回已发放的奖补资金。

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

服务热线:15281067168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微信咨询电话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