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江苏省科技厅印发《关于支持和推动高新区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行动方案》,明确实施“六新”行动,以20条切实举措加快推进高新区转型升级,使它们更好地发挥主阵地作用,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根据行动方案,到2027年,江苏全省高新区开辟20个引领科技前沿、国内领先的新赛道,培育80家独角兽企业、3.8万家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达65%。
“六新”行动包括:
新赛道开拓、新技术引领、新物种培育、新要素链通、新空间优化、新生态植根行动
系统体现“以科技创新为引领、以实体经济为根基、以深化改革为动力、以培育生态为支撑”的理念。
1、在新赛道开拓行动方面
着力推进“一园区一产业一赛道”、建设新赛道特色专业园、推动赛道跨界融合发展。坚持高新区做优做强主导产业和开辟发展新赛道并重,聚焦生物医药、集成电路、新能源、新型电力(智能电网)等主导产业,以及人工智能、前沿新材料、氢能和新型储能、低空经济等新赛道领域,构建“源头创新—成果转化—产品开发—场景应用”培育链。国家高新区加快培育国内领先的主导产业和新赛道,设区市内高新区壮大优势产业并重点培育1—2个新赛道,县域内高新区做优特色产业并在新赛道有所作为。
2、在新技术引领行动方面
采取强化重大创新平台赋能、加快产业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推进“双高协同”创新、加快“人工智能+”应用、推动科技成果转化及产业化等措施。今后,不仅要建立高新区与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深度对接机制,支持高新区和高等院校开展结对创新合作,还要加快建设国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试验区核心区、国家人工智能创新应用先导区等,依托全国高校区域技术转移转化中心(江苏)承接全国高校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3、在新物种培育行动方面
培育高成长性企业集群、建立优质企业梯队、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支持高新区发掘培育独角兽和瞪羚企业,建立跟踪服务机制。鼓励高新区对高成长性企业承担基础和前沿研究、重大科技攻关任务、重大平台建设等给予政策支持。支持高校院所、领军企业、投资机构等在高新区建设一批标杆孵化器,吸引一批创新能力强、发展潜力大的科技初创企业落地。
4、在新要素链通行动方面
吸引培育一流创新人才、强化科技金融多元投入、推动数字赋能园区升级、打造示范应用创新场景。在新空间优化行动方面,发挥苏南自创区引领作用、建设绿色低碳园区、建设安全韧性园区。在新生态植根行动方面,营造开放创新生态、探索先行先试改革。
在江苏,越来越多具有“独门绝技”的高成长性企业,在新领域、新赛道加速奔跑。长城战略咨询发布的《中国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和《GEI中国潜在独角兽企业研究报告2024》显示:2024年江苏共有50家企业入选中国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国13.3%、位列第四;181家企业入选潜在独角兽企业榜单,占全国23.1%、位列第一。这些企业主要分布在集成电路、动力电池与清洁能源、创新药与医疗器械、高端智能装备与自动驾驶等赛道,成为江苏省发展新质生产力的重要力量。
独角兽企业,一般指成立不超过10年、估值超过10亿美元的未上市企业,具备强大创新能力和巨大成长潜力。江苏是全国较早启动高成长性企业培育的省份,近年来独角兽和潜在独角兽企业增速迅猛。根据上述报告,全国72家新晋独角兽中江苏占11家,301家新晋潜在独角兽中江苏占82家、数量居全国首位。
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是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新进步新成效的体现。省委、省政府连续两年召开全省“新春第一会”部署推进,扎实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着力打造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去年江苏全社会研发投入强度3.33%、处于创新型国家和地区中等水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比首次突破50%、达50.7%。江苏区域创新能力排名跃升一位至全国第二,综合评分较上年提高7.61分。
江苏省科技厅厅长徐光辉表示,江苏正积极开展科技创新引领未来产业发展的“5个100”行动,培育“硬科技”标杆孵化器是重要措施。到2026年,全省将打造100家左右前沿科技聚焦、产业方向鲜明、专业能力突出、孵化成效显著的标杆孵化器,带动全省孵化器从基础服务、单一孵化向专业化服务、全方位生态构建转变,为江苏在推动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融合上打头阵提供有力支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