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市级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你们,请结合实际抓好贯彻落实。
成都市人民政府办公厅
2024年5月15日
成都市建设西部中试中心实施方案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对四川工作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围绕“四个发力”,坚持科技创新引领,突破科技成果产业化关键环节,锚定“科技成果转化能力明显提升、生态更加优化、引领带动增强”总体目标,按照产业为本、需求牵引,政府引导、市场主导,开放共享、协同发展的原则,以建设中试平台和提升中试能力为关键,以集聚“四链融合”要素资源为支撑,以“中试+”生态体系推进科技成果加速产业化,全力打造带动西部、服务全国的西部中试中心,制定本实施方案。
一、围绕优势产业领域,建设重点中试平台
(一)聚焦建圈强链布局中试平台矩阵
聚焦重点产业链,锚定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加快构建起中试平台矩阵,推动更多前沿技术和关键产品实现“成都试、成都造”。以集成电路、航空发动机、生物医药、新材料等重点产业链为突破(详见附件),梳理发布中试图谱、需求清单、供给清单,推动科技企业、创新平台、高校院所等精准布局建设中试平台。构建中试平台成长培育机制,梯度建设一批服务西部、辐射全国的重点中试平台,2025年聚集100个重点中试平台。[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推进中试平台多元化开放式建设
支持链主企业围绕落实国家重大战略、解决关键技术难题,建设专业化中试平台。通过“揭榜挂帅”的方式,激发社会优质资源内生动力,以单个市场主体或创新联合体方式揭榜,建设一批急需紧缺中试平台,对符合条件的进行市级备案资助管理。通过“招商引资”的方式,加大全市投资促进系统精准招引力度,建设一批行业领先、专业能力强、产业适配度高的中试平台。围绕重点产业链,市区(市)县两级通过财政退坡补贴、政府引导基金等多种方式,补齐前期投入大、难以商业化的中试平台短板。[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投促局,市财政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推动中试平台市场化专业化运营
大力推动中试平台企业化运作、市场化运营、商业化服务,鼓励开展政企合作,加快提升复合型服务能力。以中试平台为枢纽,打通创新“供给侧”与产业“需求侧”双向转化通道,实施一批中试项目。支持推动中试产品规模化量产,帮助链接推荐优质代工企业,精准匹配标准厂房、专业楼宇等,快速实现产品量产。提高中试服务收益,增强专业性强、市场需求较大的概念验证和中小试服务功能,强化专利池建设。提高成果转化收益,探索与熟化产品利益绑定等收入模式,分享科研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的经济收益。提高企业孵化投资收益,鼓励中试平台与基金合作,强化科技创新“项目”向“企业”孵化,增加股权收益。2025年服务500个重大中试项目,推动500个创新产品上市,孵化100家科技创新企业。[责任单位: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商务局、市科技局、市国资委、各市属国有企业,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提升中试服务水平,强化中试能力建设
(一)鼓励内部中试能力开放共享
支持企业、高等院校、科研院所等,将自建自用的中试平台、小试平台、概念验证中心、科研仪器设备等,通过市场化方式为产业链上下游左右岸提供中试服务,带动产业链协同创新。开展市级概念验证中心、中试平台运营效益评估,强化开放共享导向,推动平台加大开放力度,提升各类软硬件资源利用效率,更好满足行业创新需求。[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教育局、市国资委,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提升中试平台专业服务能级
支持企业实施中试能力提升工程,推动流程型制造企业建设面向产品试制和批量生产的中试能力。鼓励企业强化新一代信息技术融合应用,开展中试实验设备和流程数字化改造,运用工业互联网、物联网、5G等技术推进企业中试资源网络化连接、平台化汇聚,运用高精度测量仪器、高端试验设备、高端仿真软件等提升中试质量,探索推广资源消耗低、环境影响小、本质安全可靠的中试新模式,推动中试数智化、网络化、高端化、绿色化发展。[责任单位: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科技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拓展中试平台综合服务功能
探索中试服务“一站式”供给,构建中试、创业、运营复合功能的创新综合服务体系。强化产品工程化、市场拓展等科技服务功能,加快汇聚工商财税、法律服务等服务资源,链接战略规划、品牌建设等高端商务服务。鼓励中试平台与众创空间、加速器等载体构建创新孵化共同体。[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汇聚创新资源要素,构建完整中试生态
(一)科技金融赋能中试转化
引导鼓励国有资本、社会资金等参与中试平台建设,创新财政资金“投补联动”方式。围绕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构建西部中试中心“1+N”基金体系,组建成都天使投资母子基金群,支持成都高新区、青白江区等地组建50亿元规模的中试基金,鼓励“投新、投早、投小、投硬”,完善尽责免责机制。强化财政支持力度,研究设置中试专项,支持中试平台高效率建设、高质量发展。深化推广“科创贷”系列金融产品,优化科技成果转化全链条金融服务。[责任单位:市委金融办、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市发改委、市科技局,有关市属国有企业、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系统精准引育中试人才
强化内培外引壮大中试人才队伍,支持中试平台与在蓉高校院所联合育才,发挥中试平台对人才的“磁场效应”,引育一批具有丰富中试经验的工程技术人才、工程管理人才、技术经理(经纪)人,2025年培育技术经理(经纪)人才4000名。探索重在业内和社会认可的中试专业技术人才评价机制。支持“科学家+工程师+企业家+技术经理(经纪)人”复合型中试人才,积极申报“产业建圈强链人才计划”“蓉漂计划”“蓉城英才计划”等市级重大人才计划。[责任单位:市委组织部(市人才办)、市教育局、市人社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各市属高职(中职)学校]
(三)优化中试发展政策环境
完善中试政策体系,持续实施并跟踪评估《成都市概念验证中心和中试平台资助管理办法(试行)》,培优育强一批重点中试平台。拟制成都市急需紧缺重大中试平台项目建设管理办法,补齐急需紧缺中试平台短板,夯实中试基础支撑。优化中试平台及中试产线项目建设审批流程,在规划选址、项目用地、环境保护、应急管理等方面开通绿色通道,支持中试平台早落地、快建设、早达效。[责任单位: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市生态环境局、市应急局,各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四、聚焦辐射带动引领,打造西部中试品牌
(一)打造西部中试服务平台
着眼“立足成都、辐射西部、服务全国”,搭建“科创通+科创岛”西部中试服务平台,集成中试产业生态资源,打造西部中试服务平台高地。依托成都科创生态岛,打造集“聚、服、展、孵”于一体的综合性中试转化聚集区,奋力打造全市科创要素集聚地、创新成果策源地、科学家会客厅的标杆示范。依托成都科创通,建立西部中试服务云平台,以智能化、信息化手段实现中试资源“一屏对接”、成果转化“一屏服务”。[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四川天府新区,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有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二)建设西部中试示范基地
探索“技术攻关—概念验证—中试熟化—企业孵化—园区运营—产业集群”一体化贯通规划建设运营,布局建设中试基地,2025年在传统产业转型、新兴产业壮大、未来产业培育等重点领域形成示范突破。支持四川天府新区聚焦中试综合服务平台建设和未来产业技术孵化,成都高新区聚焦新兴产业培育壮大,青白江区聚焦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天府动力源重点片区聚焦军民融合创新发展,崇州市聚焦粮食安全长江上游优质粮油中试熟化,形成突破。鼓励各区(市)县、环高校知识经济圈、产业园区(功能区)等布局建设特色化、专业化中试基地。加强跨区(市)县、成都都市圈合作,建立“总部+基地、中试+量产”的协作模式,满足创新产品扩大生产要素需求。[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发改委、四川天府新区、成都高新区、青羊区、青白江区、新都区、双流区、崇州市,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三)组建西部中试产业联盟
广域整合中试产业资源组建中试服务联盟,重点产业链统筹产业链上下游中试平台,持续提升中试产业生态建设。推动科技成果从“实验室”走向“大市场”,构建研发在西部,中试在成都,产业成果共享的协作格局。举办西部“中试+”生态大会,集各方智慧和力量,围绕中试核心技术创新、中试体制机制创新等主题开展研讨,持续提高科技成果转化成效,发布《西部中试平台清单》《西部中试项目清单》等,推动中试供需资源精准匹配。[责任单位:市科技局、市博览局,市国资委、市财政局、各重点产业链牵头部门、相关区(市)县政府(管委会)]
五、组织保障
市发改委、市科技局、市经信局市新经济委牵头,市级要素保障部门、行政审批部门、各区(市)县参与,建立西部中试中心建设工作专班,统筹推进西部中试中心建设工作。积极探索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中试+”科技成果转化改革创新示范经验,强化宣传推广,持续扩大西部中试中心的行业影响力和辐射带动力,2030年建成具有全国影响力的西部中试中心。对中试平台建设、科技成果转化、中试产业发展、中试生态构建等提出监测评估指标,纳入产业建圈强链评估问效指标体系,强化跟踪问效,形成西部中试中心建设闭环工作推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