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流区印发关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释放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新动能的若干措施试行的通知

双委发〔2020〕7号

各镇党委、政府,各街道党工委、办事处,区级各部门:

《关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释放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新动能的若干措施(试行)》已经区委十三届十四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中共成都市双流区委

企业政策2024

成都市双流区人民政府

2020年8月28日

关于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释放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新动能的若干措施(试行)

为全面夯实高质量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人才支撑,进一步激发人才创新创造活力,让“空港双流”成为海内外优秀人才的向往之地、集聚之城、成功之都,根据中央、省、市相关规定,结合双流实际制定如下措施。

一、构建更加开放灵活的人才引育机制

1.全球引才引智。坚持市场化手段配置海外高层次人才资源,在欧美、日韩、香港等地建立海外离岸人才工作站,与国际知名院校、创新平台、孵化机构等广泛合作,构建“孵化在异地,转化在双流”的离岸孵化引才模式,每年引进30 名以上“高精尖缺”海外人才。

2.产才双引双招。聚焦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产业生态圈,建立紧缺人才、补链项目目录,以人才引项目,以项目带人才,把人才引进作为项目落地的优先条件,每年引进50 名以上高端领军人才、10 个以上顶尖创新创业团队。

3.重奖引才伯乐。聘请已落户双流的人才担任“空港招才顾问”,以才荐才、以才引才。聘任50 名海内外行业专家、知名投资人等作为“空港引才大使”,依托其丰富的人脉资源及行业影响力帮助引进人才,对成功引进人才(团队)者给予最高50 万元的资金奖励。

4.专才专编特招。推行“岗编适度分离”,首批拿出200名统筹编制,实施“校企地特招计划”,重点支持事业单位、产业功能区、区属国有企业有计划引进急需紧缺人才。动态发布“空港发展紧缺人才目录”,大力引进城市规划建设、园区运营管理、教育、卫生等各类“高精尖缺”人才。

5.放活自主引才。发挥用人单位人才引育主体作用,开展“社事人才直聘”试点。对具备条件的区内公办中小学校、公立医院等事业单位,在教育、卫健系统编制和员额总量范围内,允许自主制定年度引才计划、人才招聘方案、人才薪资待遇。

6.培养高素质人才。充分发挥驻区院校人才培养资源优势,采取企业委培、研究院代培、专业进修等方式建立校企人才联合培养机制。加强优秀经营管理人才政治引领,在海内外知名高校和企业设立“飞地培训班”,加大企业家接班人综合素质培养,为重点企业发展壮大和产业生态圈健康发展提供坚强保障。鼓励国内外知名大学来双设立特色人才学院,培养主导产业、社会事业发展急需人才,根据项目内容给予综合支持。积极推进国际职业教育合作,重点建设一批国家级、省级示范职业院校,支持人才实训基地建设,瞄准“90 后”和“00 后”生力军,培养引进更多高技能实用型人才,每年为双流培养1 万名以上高素质人才。二、建立更加科学高效的人才支撑体系

7.实施人才“一把手”工程。区委主要领导担任区人才工作领导小组组长,每年第一季度由区委主要领导主持开展书记抓人才工作专项述职评议,将人才工作领导小组成员单位和镇(街道)纳入述职范围,重点围绕述成绩、述亮点、述问题、述原因、述打算、述措施“六个必述”进行述职,用事实“说话”、用数据“报账”,层层压实工作责任。

8.人才政策精准聚焦。出台双流人才新政2.0 版,聚焦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和中国航空经济之都建设,加大对自主培养人才、项目引进人才等各类人才的创新创业支持,提升人才政策吸聚效应。围绕航空经济、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重点产业和新经济形态,加大高层次人才引育力度,5 年内引进10 个以上顶尖人才(团队),单个项目综合扶持不低于5000 万元,上不封顶;每年新增领军人才(团队)20 个以上,给予最高200 万元的项目扶持资金;每年引进城市规划建设等急需紧缺人才20 名,每人给予最高50 万元的薪酬补贴;每年评选50 名有突出贡献的专家人才给予最高20 万元奖励。

9.人才申报容缺受理。开通人才项目线上线下预约申报,实行人才奖励扶持申报“容缺受理”,对高层次人才项目对接提供全程帮办和“一对一”专业指导,支持来双创新创业人才项目“先登记报审、后查核验证”,为人才提供贵宾式精细化服务。

10.人才资金滚动积累。设立总规模10 亿元的双流区人才专项扶持资金池,按照“结余滚存、只增不减、累积成池”理念,逐步壮大人才扶持资金规模,提高人才扶持力度和水平。充分发挥扶持资金杠杆作用,引导更多的社会资金投入到关键人才、重点项目,加快重大科技成果的转化和产业化,实现人才与项目同步发展。

11.激活人才流量效应。建立“假日工程师”“银发人才专家”制度,吸引优秀人才在节假日或退休后来双流讲学、咨询和研发,鼓励人才通过技术承包、技术合作和技术入股等方式投资双流。建设“院士之家”“大师坊”“专家楼”,以项目研发、校地合作、兼职挂职等方式,定期邀请院士、领军人才、行业专家等到双流休假休养,实现人才柔性流动。

12.人才贡献荣誉奖励。建立空港人才荣誉奖励制度,对在双流工作期间取得重大技术突破、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等重大创新成果的,授予“空港创新人才”称号;对在双流创新创业5 年、10 年以上,并为双流经济社会发展作出重要贡献的高层次人才分别授予“空港杰出人才”“空港卓越人才”称号;对为双流作出突出贡献的外籍专家人才,授予“航都人才友谊奖”。

13.人才认定直评快评。聚焦航空产业、自贸经济、社会治理、规划建设等重点领域,设置专业机构举荐目录,建立人才举荐直通车制度,让行业专家评价专业人才。对目录单位推荐的人才,政府可直接认定,纳入“空港英才”库,享受相应政策支持。积极支持行业龙头企业争取专业领域中(初)级职称自主评审资格。发挥“人才专家咨询委员会”识人才懂人才优势,对人才能力水平和实际贡献进行评估,作为人才引进和奖励的重要依据。

三、建设更加多元包容的人才发展环境

14.推进校院企地联动发展。联合四川大学、香港城市大学、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审查协作四川中心、中国核动力研究设计院、中国电科集团、中国电子集团等“大院大所大企”,创设“空港智创联合空间”,推动知名高校院所、专业平台和“头部企业”,共享重点实验室、重大科研装备,破解成果转化、技术转移、人才流动等现实难题,盘活用好校院企地协同平台资源,将区域内高校和科研院所人才特别是航空经济人才纳入我区“人才专家智库”,激活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创新创造动能。

15.构建跨区域人才协同体系。按照TOD 人才枢纽理念,在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建设空港人力资源协同大厦,引进国内外知名人力资源服务机构,重点支持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成德眉资、粤港澳大湾区企业入驻共享。建立跨区域人力资源合作机制,遴选优质服务机构与区人才公司整合重构,提升服务能级,打造成都市人力资源协同示范区。

16.搭建蓉港深人才合作链条。提升打造“蓉港人才合作示范区(总部基地)”,借智借力驻港驻深机构团体和知名企业,充分发挥深圳桥头堡作用,引进香港高校、社团、企业人才项目落户双流发展。以香港城市大学成都研究院、四川大学—香港理工大学灾后重建与管理学院为依托,承办好年度“蓉港人才发展大会”,举办香港学子双流行、蓉港青年人才沙龙等活动,打造以蓉港深人才合作发展为基础的产业链、创新链和服务链。

17.建立属地人才统计监测系统。开发双流人才大数据库,建立包含驻区高校、院所、机关企事业单位在内的人才信息系统,实现人才在地统计全域覆盖、动态统计实时监测。开发空港英才电子人才卡,将高层次人才绿色通道办理、人才政策发布、产业扶持奖励等模块有机植入,实现全区人才智能服务“一码通”。

18.打造跨区域人才服务联盟。按照“上下联动、左右协同、内外结合”思路,与高新区、天府新区直管区、新津区共建“南拓人才服务联盟”,发挥毗邻人才资源富集区域优势,推动医疗、教育、文化等公共服务互通共享;与深圳南山区共建“双南人才创新联盟”,借力深圳南山区富集的人才和产业资源,推动双流区、南山区产才互动与融合;与上海虹桥区共建“空港经济人才联盟”,依托上海虹桥区航空经济、航空商圈先发优势及资源,推动两地航空领域专业人才、特色产业深度交流合作。

19.开展人才专家智库咨询。成立双流区人才专家咨询委员会,每年定期举办“顶尖人才驻企业”“科技人才进园区”“实用人才到基层”活动,发挥各类人才资源优势,引导人才专家参与地方重大决策和重要课题研究,为人才专家智汇地方、服务发展搭建桥梁纽带。四、提供更加精细周到的人才服务保障

20.建设人才综合服务中心。按照事项集成、线上线下、一窗受理的原则,建设中国航空经济之都人才综合服务中心,实现人才事项办理一站通。聚焦人才“引育用留”关键环节,集成打造人才服务、成果展示、项目路演等于一体的综合平台。依托人才综合服务中心、企业幸福中心、社区会客厅等空间资源,开展月月有主题的“空港人才沙龙”“人才读书会”等活动,打造每季度1 次的“企业咖啡时”人才专场活动品牌。

21.做强人才项目金融服务。聚焦初创中小微人才企业,实施“人才增信计划”,设立1 亿元“人才增信贷”,建立创业项目风险补偿资金池,拓展“人才贷”、“人才投”等人才金融服务产品。每年至少举办2 次“创投双流”科技金融路演,提高服务人才、服务企业精准度。充分利用成都市蓉漂人才发展基金,为双流人才企业初创期、种子期项目孵化培育提供金融支撑。

22.做实亲才敬才关怀服务。建立党委政府常态联系人才专家制度,区领导带头结对人才专家,通过节日拜访、登门问需、生病慰问等形式,建强爱才惜才情感纽带。对人才专家事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需要地方党委政府支持的,实行“一事一议”、特事特办。每年举办1 次“空港人才春晚”活动,彰显双流亲才重才敬才价值取向。

23.开展人才专家疗养服务。对国家和省、市重大人才工程项目入选者、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专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专家等高层次人才,每年集中组织开展1 次休假疗养活动,在呵护人才身心健康的同时,通过历史文化考察、产学研合作研讨、重点企业(项目)参观等活动,为人才发展蓄积能量。

24.打造人才专属服务品牌。迭代升级“绿色通道”服务,掌上办理人才专车、机场VIP 预约等事项,提供高效优质便捷的专属服务。用好“空港英才产业联盟”,推动人才服务由政府保障向市场供给、由派单服务向订单服务转变,进一步提升人才专家的尊荣感、获得感、归属感。开通顶尖人才落地服务,在双流国际机场设立高端人才服务驿站,为全球来川来蓉的高层次人才,免费提供双流营商环境考察、项目合作指引、人才专车保障等服务。

25.优化教育医疗保障。完善人才子女入学协调解决机制,对重大招商引资项目、重点企业、重要行业等领域引进的高层次人才,优先安排适龄子女在区属优质公办幼儿园、公办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就读。对经国家和省市区认定的高层次人才,每年组织一次全面体检,并优先安排定点医疗机构就医、专家提前预约等服务。

26.打造高品质人才生活空间。支持人才惠购安居,将人才购房优惠政策纳入土地供给前置条件,给予人才购房安居分类分档优惠支持。提高新建商品房配建人才公寓比例,每年新建不低于1000 套人才保障性住房。在成都芯谷、天府国际生物城、空港商务区等人才聚集区域,打造涵盖公共服务、产业集聚、创业孵化、娱乐休闲的人才主题社区,为人才提供宜居宜业的高品质生活场景。

本措施自发布之日起施行,试行期为 3 年。

在线咨询

客服电话

服务热线:15281067168

微信客服

微信客服

返回顶部

在线咨询微信咨询电话咨询